同心抗擊疫,責任不能缺席,發揮自主意識,享受充實寒假。
隆冬臘月,寒意徹骨,但2022年寒假如約而至。同學們在經曆過一學期充實的校園生活後,對漫長的假期可能夾雜些許興奮、期待或是迷茫。因為疫情,同學們的出行受到了一定的限制,我們的寒假有時更像是閉關修煉。與此同時,由于一起玩樂的夥伴減少,活動範圍變得狹窄,與家人長期共處缺乏優質溝通等原因,假期中我們容易出現各種心理偏差,造成身心疲憊。所以,在寒假期間,我們在常态化防疫時也要做好心裡防“抑”。
寒假常見心理困惑:
一、親子關系亮紅燈
假期裡有很多同學發朋友圈自嘲“洗碗已經不能維持親情了”“相處時間一長,母愛直線下降”,在家長時間與父母相處會因“過度親近”而引發親子矛盾,存在典型的“三天小寶貝”現象,尤其是在控制力強的家庭氛圍裡,正處于成年人早期發展階段的同學們由于心裡自主意識強與“控制型”父母之間産生各種心理沖突,激化親子矛盾。
二、走訪親友的“過年綜合症”
對于學生黨,“過年綜合症”往往來自于走訪親友時被七大姑八大姨各種追問:“讀哪個大學呀?”“學什麼專業呀?”“學習成績怎麼樣呀?”“和同學處的好不好呀?”“有沒有拿到獎學金呀?”“有沒有談戀愛呀?”……親戚朋友出于關心的“過度問候”可能會讓處于追求獨立自主的大學生感到無奈和尴尬,使人際交往界限呈現模糊氛圍,可能強化有“社交恐懼”傾向同學的強烈負面情緒。
三、被“信息沉溺綜合症”糾纏
信息爆炸的網絡時代,很多學生喜歡在虛拟網上世界裡沉迷,來排解憂愁、尋求認同。充裕且自由的寒假宅家時間,為百無聊賴、不知疲倦的大學生網迷提供了極大便利,沒日沒夜地追劇、打遊戲、看直播的比比皆是。長期沉迷網絡世界,而與現實社會嚴重脫節,會緻使我們植物神經系統紊亂,身體日漸消瘦,精神越發萎靡,越來越不喜歡與身邊人說話和交往,甚至離開電子産品會感到難以适應,出現自閉、社交障礙等心理問題。
心理健康小指南:
1、以恰當的心态對待
嘗試理解父母,父母也曾經是青少年,有一個機會可以大家坐下來聊聊父母的過去,或許可以幫助你更好的了解父母。面對親友們的好奇八卦和關心,要注意保持淡然的心态,鍛煉自己在各種嘈雜聲音中應對自如、泰然自若的應變能力。
2、嘗試一項生活新技能
為充分體驗一個特别的寒假生活,大家可以利用寒假生活進行自律大挑戰活動。比如,你可以做一道美食、制作一個小手工、畫一幅畫、看幾本好書、欣賞高分電影等等。當然,你最好做好具體規劃并堅持打卡,才能有效利用假期充實自己。
3、注意保持生活節律
寒假在家要正常睡覺、吃飯、學習、運動,與家人或朋友聊天等,可避免因懶散無聊而出現空虛抑郁的狀态。體育運動每周隻要3次,每次隻要30分鐘就可以大大改善你的身心健康。研究已經證明,運動能夠提升人體腦内多巴胺的分泌,這一“快樂元素”能幫你感覺更加良好。
嘗試尋找對你有意義并且能讓你快樂的事情,不要隻是為了輕松而得過且過。假期很容易讓我們“偷懶”,然後在開學又後悔為什麼“碌碌無為”。如有需要,心理熱線幫助你走出心理困惑:
QQ:2917555851;服務時段:1月8日-2月20日,9:00-11:00,15:00-17:00。
江蘇省大學生24小時心理熱線025-58255200随時為學生服務。
審核;姜琳 作者:毛阿璇 顔佳荷 責編:丁怡倩